首頁 女生 都市言情 病嬌皇子賴上門

正文卷 第129章 枕頭風

病嬌皇子賴上門 我吃元寶 8083 2025-02-21 11:28

  “陛下,此事絕不是意外,定有内情。請陛下下旨徹查此事。”

  許淑妃差點哭暈在元康帝的懷裡。

  此時,她還不能昏過去。

  她必須為叔叔,為庶弟,為家族讨還一個公道。

  就算塌方是真的,可是,一死死兩人,偏偏還都是許家叔侄,能用一句意外就搪塞過去嗎?

  朝臣不想深究此事,願意被糊弄過去,可她不行。

  她是淑妃娘娘,叔侄二人是為她攬财。

  兩人身亡,就是打她的臉,是在警告她手别伸那麼長。

  而且,她若是不能為叔侄二人讨回公道,将來許家誰還會真心替她賣命。别以為利益一體,就不會陽奉陰違。

  她總得有足夠的籌碼,足夠的手段,足夠的好處,才能讓人甘心賣命。

  定王劉珩好狠毒的手段,此仇不報,誓不為人。

  “陛下……”

  她淚眼婆娑,眼巴巴地望着元康帝。

  她太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,她是女人,她不能來硬的,必須是溫柔的美麗的無辜且無助,是需要陛下呵護的柔弱宮妃,而且肚子裡正懷着孩子。

  這才是真正具有殺傷力的枕頭風。

  “愛妃莫要哭泣!此事内情朕已經知曉,礦場的确發生了塌方。”

  “可是,叔侄二人怎會一起死在礦洞内?他們是官,管着下面的礦工,怎麼會進入礦洞。”

  是啊,當官的怎麼會進入礦洞。

  這個疑問得不到合理的解答,這件事就必定存在貓膩。

  元康帝态度不明,“愛妃可知道,許家叔侄仗着你的勢,在礦場都做了些什麼?”

  什麼意思?

  許淑妃心頭一驚,面上越發顯得可憐無助。

  “臣妾一介女流,自從進宮後就不曾見過叔叔和弟弟,又怎麼知道男人在外面如何行事。至于說他們仗着臣妾的勢,臣妾更是無從得知啊!”

  是啊!

  就算許家叔侄果真犯了事,也是和她無關。

  她是無辜的。

  自始至終,她什麼都不知道。

  她始終都是那個柔弱的傻白甜,隻懂伺候陛下,為陛下生兒育女。

  元康帝瞧着她模樣可憐,伸手,替她擦拭眼角的淚痕。

  他輕聲說道:“愛妃哭什麼,朕又不是要問罪。朕就是告訴你,此事的确有内情。然而,内情說出來,不僅愛妃沒臉,朕也是有眼無珠。

  你可知,許家叔侄到了礦場,總覽大權,苛刻礦工,貪墨銅礦,虛報賬目,最終礦工不堪忍受剝削,官逼民反。

  先是抓了許承業,本意是用作談判籌碼。誰能想到,許得功殺人心切,根本不給談判機會,直接帶着兵卒殺向礦工。

  雙方殺了起來,最後殺入礦洞。因剝削太過,礦洞安全措施不到位,人多動靜大,這才發生了塌方。此事内情,定王已經上本,交代得清清楚楚。

  但為了糊住朝廷的臉面,為了你們許家的臉面,定王決定上報朝廷一個塌方意外身亡的消息。也算是皆大歡喜。

  若是揭露真相,許家叔侄在礦場所作所為,不說貪墨和虛報賬目,單就逼迫礦工暴亂一事,這兩人足以殺頭抄家。

  朝堂上那幫文臣可不是省油的燈,許家又是外戚,這麼大的事情,文臣一旦得知真相,必定會咬死你們許家,甚至還會牽連到愛妃頭上。就連朕,也要落一個縱容外戚攬财的名聲。”

  許淑妃心煩意亂。

  怎會如此?

  叔侄兩人身亡,她不僅當不成苦主,反過來還要感謝人家定王殿下糊弄住了朝堂。

  真是……

  天下間哪有這樣的道理。

  可是,觀陛下的态度,貌似是認可了定王劉珩的所作所為。

  她怎麼辦?

  不行!

  她不能輕易軟下來。

  必須給定王劉珩上一上眼藥。

  她無聲抽泣,“陛下的意思是,臣妾還要感謝定王,替許家保存了臉面,沒有揭露真相。”

  “你能這樣想最好。”元康帝還是溫和的,隻不過說出的話猶如刀子割肉,生痛。

  許淑妃哭着點點頭,“臣妾自然是聽陛下的,陛下說什麼就是什麼。陛下讓臣妾感謝定王,臣妾一定重重謝他。隻是……這麼大的事情,定王為何要幫許家遮掩?

  臣妾以前不曾給過他任何好處,更不曾施恩于他。莫非,是他想要結交臣妾?施恩于臣妾?那怎麼辦?臣妾從未處理過這類事情。陛下,你教教臣妾,該如何應對?”

  好一個施恩……

  轉眼間就在元康帝心裡頭埋下了一顆釘子。

  皇子們最忌諱的事是什麼?

  結黨營私,邀買民心,圖謀不軌。

  直白點,一個個都盯着儲君的位置,都想繼承皇位,當皇帝。

  嚴重點說,定王賣好許淑妃,他是有不臣之心啊!

  元康帝的臉色肉眼可見的垮下去。

  許淑妃眼中流着淚,心裡頭卻笑了起來。

  論帝王寵愛,定王拍馬都追不上她。

  定王殺了許家叔侄,斬了她伸出去的手,壞了她斂财的計劃。那她就上上眼藥,奪走定王在陛下心目中僅有的那一點點父子情分。

  沒有了父子情,純粹就是君臣,還是利益會發生矛盾沖突君臣。那就有好戲看了。

  “愛妃多慮了,給定王十個膽子,他也不敢施恩于你。他這麼做,無非是不想節外生枝,不想朕臉面受損。”

  “可是,定王心裡頭會怎麼想?他是知道真相的,他會不會認為陛下有眼無珠,識人不明。臣妾仗着寵愛胡作非為,令陛下蒙羞。”

  哼!

  元康帝臉色一沉,“他敢!”

  “此事論心不論迹,誰也不知道定王心中究竟作何想法。陛下,臣妾怕!他們叔侄二人去了礦場才多長時間,就算貪墨苛刻,又能貪墨多少錢。一點點錢,就讓定王翻臉,置人于死地。萬一,他記恨臣妾,要對臣妾不利,或是對臣妾肚中的孩子不利,如何是好。”

  轉眼,許淑妃又哭哭啼啼。

  定王人在封地,當然拿她沒辦法。可是宮裡還有個張皇後,朝堂上還有張家一黨。

  她不僅要給定王上眼藥,還要順便打擊張皇後和張家。

  定王做初一,她做十五。

  殺了她的人還想全身而退,做夢。

  “有朕在,誰也傷害不了愛妃。愛妃不用怕。”

  “臣妾相信陛下。”

  下眼藥也要掌握分寸。

  話說到這裡,差不多就行了。繼續唠叨下去,隻會适得其反,引起元康帝的反感。

  許淑妃果斷閉上了嘴巴,靠在元康帝懷裡,這會她終于可以暈過去。

  元康帝心疼啊!

  心疼愛妃。

  瞧瞧這小臉憔悴的模樣,瞧瞧哭得紅腫的眼睛,瞧瞧破皮的嘴唇……

  這是受了委屈,天大的委屈才會如此。

  補償,必須給予補償。

  回到建章宮,元康帝下了口谕,接着流水的賞賜被送到許淑妃面前。

  元康帝在用這個方式表明态度,他會為許淑妃撐腰。

  許淑妃笑了,笑得歡快,眼角卻有淚水落下。

  進宮以來,不到一年時間,她順風順水,可以說基本上沒遭遇過像樣的打擊。萬事有陛下給她做主,仗着這份寵愛,她可謂是所向披靡。

  就連薛貴妃都要避其鋒芒。

  萬萬沒想到,進宮後遭遇的第一個重創,竟然來自定王,一個被厭棄流放,就藩封地,這輩子和皇位無緣的落魄皇子。

  一擊之下,死了叔叔,死了弟弟,錢财也沒拿到手。

  原來,宮鬥是要死人的。死的不是宮女太監,而是她的娘家親人,是她的背後助力。

  這一錘,将她錘得頭暈目眩,打得暈頭轉向。

  她以為有了陛下的寵愛,就有了一切。

  沒想到,對方沒有陛下的寵愛,照樣可以收拾她,給她一個重重的警告。

  “這就是世家底蘊和新貴之間的區别嗎?”

  世家底蘊深厚,幾代人的積攢,不僅積攢了财富,更是積攢了人脈見識和手段,各種宅鬥宮鬥朝堂鬥争從小耳濡目染,年紀輕輕已經習得其中精髓。

  而她,說是官宦家庭,各種生活智慧還需自己琢磨,時不時還要走走彎路。

  她咬着唇,“是本宮小看了天下人。以為張皇後被幽禁在未央宮,定王就藩封地,這對母子不足為慮,可以予取予求。

  難怪,上次吳王劉璞發動禦史彈劾定王和葉慈,會遭到薛貴妃的痛罵。可見,薛貴妃從不小看皇後母子。本宮也會吸取此次教訓。”

  “薛貴妃獨得盛寵十幾年,直到元康十五年,也就是去年才真正赢了張皇後。可見,張皇後嚣張多年自有底氣,這份底氣不是來自于陛下,也不是定王,那就隻剩下張家。”

  心腹丫鬟是個聰明的,知道舉一反三。

  丫鬟是跟着許淑妃一起進宮,算是陪嫁。是許家特意培養出來伺候許淑妃,自有才智。

  許淑妃連連點頭,很是認可。

  “你說的沒錯,張家是張皇後嚣張的底氣,也是定王敢斬殺叔叔和弟弟的底氣。”

  “娘娘,陛下說此事是因為礦工暴動引起,為何娘娘認定是定王所為?”

  許淑妃咬牙切齒,“一群泥腿子礦工,若是背後沒人鼓動,哪來的膽子竟然敢暴動。而且,既然叔叔和弟弟鬧得民怨沸騰,定王為何不趁機揭開此事真相,讓朝臣跟着鬧一鬧,将許家拉進這樁案子,這麼做才能得到更多的收益。

  可他偏偏沒這麼做,必然是因為心虛,因為他有見不得人的事情,他怕蓋子揭開,自個會被盯上。由此可知,叔叔和弟弟的死絕非礦工暴動這般簡單,必定另有内情。

  他以為糊住了個蓋子,本宮就不會記恨他,做夢。隻要有機會,本宮定要将他扒皮抽筋。連帶張皇後一起,統統滾出皇宮。

  一個失去權柄的皇後,有什麼資格繼續住在未央宮。

  陛下也是糊塗,怎能如此寬容張皇後。薛貴妃同樣無膽,殊不知打蛇不死反受其害。”

  “娘娘息怒!無論是定王,還是張皇後,都需從長計議,不可莽撞。無論如何,也要等到孩子出生再說。”

  孩子出生,便知是男是女。

  若是皇子,母憑子貴,許淑妃瞬間将擁有更多的助力。

  甚至某些朝臣也會主動投靠過來,充當打手。屆時,許家不再是孤軍奮戰,而是許氏一黨。

  她也能結黨營私,也能盯着儲君的位置肖想一番。

  想想都帶勁。

  許淑妃輕撫腹部,“這一胎菩薩保佑,一定得是個皇兒。若得皇兒,本宮願意捐獻一筆香火錢,做七七四十九天法事,感謝菩薩恩德。”

  “娘娘這一胎定是個皇兒。民間都說肚子尖尖的,必定是兒子。娘娘的肚子就比較尖。”

  “真的嗎?本宮的肚子略尖?”

  “千真萬确,奴婢不敢欺瞞娘娘!”

  紫筆文學

目錄
設置
手機
書架
書頁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