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成帝劉珩采納了溫首輔的建議,同時召見兵部,戶部,吏部三位尚書議事。
外面都在議論紛紛,各種猜測。
西北鬧饷銀一事,是眼前的大事,已經蓋過了皇帝同太後娘娘鬧矛盾這件事。
這種大事,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談出來的。
快得話,拉鋸個七八天會有結果。
慢的話,十天半月,甚至一兩個月都有可能。
全看雙方如何談,談得怎麼樣。
開成帝劉珩這邊還沒談出結果來。長樂宮那邊,張太後靜極思動。
今年的天是真熱。
好在三五天總有一場雨,不至于幹旱,秋收還是能保證的。
張太後就對身邊伺候的李少監說道:“這天也不知熱到什麼時候,本宮有些不耐煩,你說本宮要不要去行宮避暑?”
李少監一聽避暑二字,心頭顫了顫。
一下子就想到去年這個時候,先帝在行宮避暑,差一點一命嗚呼的事情。
接着又想到,太後娘娘這個時候出去避暑,是想避開皇帝嗎?
“太後娘娘想要出宮避暑,老奴必須得提前準備。要帶的物件,随行的人員可不少。”
張太後點了點頭,“皇後快生了吧。”
“快了!就是不知皇後這一胎是男是女。”
“最好是個哥兒。”張太後這話真心實意。葉慈若能生下嫡長皇子,所有的事情都好說。
萬一,生了個閨女,那就難啰。
朝臣肯定是要啰嗦的,天天唠叨開枝散葉,身為皇帝就是要多生孩子,給天下人做榜樣。尤其是要多生兒子。
獨苗苗可不好。
獨苗苗出息還罷了。萬一是個混賬,想換繼承人都沒得換。
葉慈的處境也會變得尴尬。
她若是攔着皇帝納妃,必定會遭到口誅筆伐,将她罵成天下第一妒婦。
就算她能承受這些罵名,皇帝呢?
皇帝又能堅持多久。
每天都有人在自己耳邊唠叨納妃一事,時間久了,是個人都會動搖吧。
除非有辦法管住所有人的嘴巴,以雷霆手段讓所有人閉嘴。耳邊清靜了,自然就沒有動搖的機會。
隻是……
值得嗎?
皇位傳承可是大事。
總而言之,就一句話,這一胎不僅關系着葉慈的未來,更關系着皇帝的态度,朝臣的态度。
“皇後要生了,不宜走動,本宮就不請她一起前往行宮避暑。皇後不走,皇帝肯定也不會離開。如此說來,真要出門避暑,隻有本宮一人,怪寂寞的。”
“太後娘娘若是嫌寂寞,何不将陸家母女叫上。陸姑娘蕙質蘭心,有她陪着說話解悶,倒是顯得熱鬧幾分。另外,娘娘還可以叫上風雲子道長,有風雲子道長陪着講經,想來山中生活定然十分有趣。”
張太後聞言笑了起來。
她調侃道:“你倒是會為本宮打算,什麼都考慮好了。好像沒什麼事需要本宮操心。”
李少監陪着笑,“老奴能為娘娘分憂,是老奴的福分。”
張太後哈哈一笑,“将風雲子道長叫上。你再去物色幾個今年的新科進士。不一定必須是今年的,往年的也行。知道怎麼物色嗎?”
李少監一愣,轉眼回過神來,“老奴明白。年輕,機靈,懂事,有學問。”
“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條件,那就是心甘情願!若是心不甘情不願,本宮會不高興的。本宮一旦不高興,那是要死人的!”
“老奴明白了!”李少監微微一躬身,接受了這份重任。
進士很多,沒有哪個地方的進士能比京城更多。
考中了進士,不等于就能做官,隻能說拿到了做官的資格證書。能不能做官,什麼時候做官,還需要運作。
當然,考試名次好的進士,不愁沒官做。隻要不犯錯,這些學霸都是朝廷重點培養對象。
難的是名次落後,或是名次不上不下加上家中沒錢的進士。這幫人想要做官,就要多費點心四。
不是費錢,就是費心,或是費身。
錢沒有,能指望的就是一身好皮囊。
比如,娶個有錢人家的女兒。亦或是找個當官的老丈人。
總而言之,要麼找個有錢的老丈人,要麼就找個有權的老丈人。
要是兩樣都不沾邊,那就找個富婆吧!富婆最好還是貴婦,有權勢的貴婦最好。
都是為了恰飯,不丢人。
等将來發達了,再想辦法抹去這段曆史就行了。很多人都是這麼操作的。
前輩們趟出來的經驗,不擅加利用,就太浪費了。既浪費了一身才學,還浪費了一身的好皮囊。
因此,李少監想要尋人,還是極為容易的。
一聽說太後娘娘要找人伴讀,不僅正在侯缺的進士們很踴躍,就連已經有了差事的底層官員也很積極。
李少監:“……”
真是人心不古,世風日下。
這要是換做幾十年前,哪有這般這麼多的進士,如此沒有節操。
他還想着,是不是自己誤會了這幫進士,是不是自己将他們想得太過龌龊。畢竟都是讀聖賢書的人。
于是,他找了個機會,旁敲側擊。
結果……
進士說話就是含蓄。
沒有一句要如何如何,但是每一句都是那麼個意思:陪着太後娘娘,無論做什麼都願意。
言下之意,就算給太後娘娘做幾天面首也是樂意的。隻要給個官職來換。
李少監:“……”
他真是瞠目結舌。
對于如今的年輕人,既憤怒又痛心。天天讀聖賢書,過三關斬五将,結果就讀出個這麼個玩意。
節操呢?
讀書人的節操都不要了嗎?
等一等,等個兩三年,總能等到差事。
這些年輕人,竟然連兩三年都等不起,就想着一步登天。
他找機會在張太後耳邊唠叨了幾句,說現在的年輕人沒有節操,堂堂進士竟然如此這般那般……
他話都沒說完,張太後就哈哈大笑起來,好像是聽見了世上最好笑的笑話。
“一個蘿蔔一個坑,想要當官,沒有幾十年前那麼容易了。”
“怎得就不容易?”
張太後輕描淡寫地說道:“當然是因為天下太平日久,讀書人越來越多,尤其是江南富裕地帶,不說家家戶戶都有讀書人,至少每家都有識字的人。
你想想看,讀書人這麼多,進士這麼多,官位卻和幾十年前一樣,隻有固定那些位置。你說做官難不難。為什麼京城富貴人家都喜歡将兒郎們往少府送,除了少府有錢外,還因為少府是唯一一個不限制人數的衙門。懂了嗎?”